最近我們練習的南進宮是陳蕾士改編的潮州箏曲,又名南進宮變奏曲。魏老師上課時介紹了一些潮州箏曲的變奏手法,因為想要多了解一下,便在網路上搜尋到相關資料,整理如下:
潮州箏樂的所有變奏手法 都是在骨幹音的基礎上進行加花的,常用的變奏方式有
(1)拷拍(又稱拷打):是一種以後半拍起句的板式名稱,段落中多前半拍休止,形成樂句切分效果,造成跳躍感有推進力。
(2)單催(一點一):每拍有兩個八分音符,通常在原音的上方或下方加入裝飾音(輔助音)。
(3)雙催(三點一):每拍為四個16分音符進行變奏,並且常把主音放在每拍第一和第三個音符位置上,再採用上輔助音進行加花。另外,將第二個16分音符改成兩個32分音符也稱為雙催(四點一)。
(4)雙疊催(七點一):音符更為密集(變為32分音符,如:11111113 )。
(5)企六催(不斷六、駐六):所謂的六是指工尺譜中的六音(簡譜的5音),此催奏在於不斷保持六音的延續。(如:1535∣4535∣4545∣3545)。
~以上資料節錄自吹鼓吹小站之國樂論壇~
彈奏時要特別注意的是:小指要搭弦才有力道,蕊句(駐六)的小指要搭在岳山外。
又:│6 1 ↑6 5│ 要彈成 │6 121 6 5│ 才更有原創的韻味。
後記:陳蕾士教授,中國音樂史家,琴箏演奏家,於2010年1月12日﹐以93歲高齡與世長辭。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