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禪修課時,師父介紹唐朝的義淨大師:7歲出家,15歲立志效法玄奘大師、法顯大師,前往西天(印度)取經,直到37歲方能成行。
當時自廣州出發,經由海路到達印度,參學三十餘國,歷經25年回到東土。大周女皇武則天親自率領朝廷百官,在東都洛陽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。攜回四百多部經、律,奉命擔任大唐國立譯場的譯主,歷經12年後圓寂。
15歲時立定的志向,義淨大師可以用一生的時間去完成它。
求法的艱辛,若沒有信心是無法堅持的,就如同大師在詩中的感嘆:
「晉宋齊梁唐代間,高僧求法離長安,
去人成百歸無十,後者安知前者難。
路遙碧天唯冷結,沙河遮日力疲殫,
後賢如未諳斯旨,往往將經容易看。」
感念長途跋涉,取經不易,以對經典的恭敬心是可以消除業障的。
修行是一條長遠的路,須要時時勤拂拭,莫使惹塵埃。 可千萬別「學佛一年,佛在眼前;學佛兩年,佛在大殿;學佛三年,佛在西天」,謂不慎始要慎終也。
魏老師也常常以「行百里者半九十」來告誡我們:習箏不要輕言放棄。
莫忘初心啊!
全站熱搜